欢迎来到 福多多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知乎百科
全国咨询热线:0783-987489
于赓哲:我们为何会被唐朝文化戳中
  来源:福多多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知乎百科  更新时间:2023-12-08 07:07:52

原标题 :于赓哲:我们为何会被唐朝文化戳中

《凌烟阁》

《烧尾》

展开全文

于赓哲

乘着“长安三万里”的于赓风回唐朝 ,长安不仅仅有文人侠客梦。哲们

——————————

今年夏天浓郁的为何文化“唐朝热” ,让身在西安的唐朝于赓哲感受强烈。

“与电影院看《长安三万里》人潮相匹配的戳中 ,是于赓博物馆里的人潮汹涌,陕西这几个博物馆需要提前十几天预约,哲们已经到了一票难求的为何文化地步  。”

传统文化风潮来袭,唐朝这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既是戳中关注者也是参与者 ,他研究隋唐史,于赓在网上人气颇高。哲们最近,为何文化于赓哲出版的唐朝两本新书恰好聚焦唐朝人 :《烧尾——于赓哲说唐才子才女》《凌烟阁——大唐风云人物启示录》(以下简称《烧尾》《凌烟阁》)  ,以活泼的戳中笔触书写历史现场的那些身影 。

看完《长安三万里》,于赓哲觉得电影能够触动现代人,引发共情 。事实上 ,“现代感”正是他平时科普写作的亮点之一,“古今视角”贯穿其中。

在于赓哲笔下,闯荡长安的唐才子亦如今日之“北漂”,白居易就是著名的“租房族”,写诗慨叹“长羡蜗牛犹有舍” ,号称“杜陵野老”的杜甫仅仅能租得起长安郊区的房子;孟浩然谋求荐举无望,在40岁无奈走向考场 ,却是“犹怜不才子 ,白首未登科”;才女薛涛与元稹的坎坷爱情让她写出“欲问相思处 ,花开花落时”之句,命运让人惋惜……

日前,于赓哲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解读今天的我们为何会被唐朝文化戳中。除了“文人侠客梦”的绚烂滤镜 ,真实的长安还有哪些故事值得被讲述 ?

“长安三万里”就是“鹏程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为什么点燃很多人观影热情 ?一方面,在于赓哲看来 ,片子戳中了当下人心理 ,“某种程度来说  ,这个片子有点像一个古代版的职场小说”。

“职场上永远有两种人 ,一种人如李白,才华横溢 ,业界高手 ,性格桀骜不驯,但这种人永远是少数,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另外一种人就像高适 ,有才华,但不至于惊为天人,凭借自己的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规规矩矩干事情 ,找准时机发挥才能。这是两种不同的成才之路 。”

于赓哲说,很多观众看《长安三万里》的唐朝文人们 ,也是在阅读自己。

另一方面 ,让他感到惊喜的是,《长安三万里》没有把李白塑造成一个高大上的形象,而是非常贴近真实历史。

和此前影视作品塑造的形象不同,电影很耿直地表达了李白想求取功名的心愿 。“我们必须明确指出 ,真实的李白就是想当官,是积极入仕的 ,他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自己是经邦济世之才” 。于赓哲说,在唐朝当时的科举制度下,诗歌成为“李白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

在《烧尾》中 ,于赓哲写了科举制是如何牵动整个唐朝社会,影响我们熟知的那些诗人一生的命运。“烧尾”有“鱼化龙 ,登龙门”之意 ,书中讲述了李白 、刘禹锡、李商隐、温庭筠 、李贺、孟浩然等人与科举 、仕进相关的经历。他们的奋斗与成败 ,折射的是唐朝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

“《长安三万里》的长安 ,是指唐朝首都长安吗 ?是,也不是。长安是当时天下所有读书人的梦想之地,是理想实现之地,它是一个符号。所谓‘长安三万里’ ,就是‘鹏程三万里’,长安象征着他们的雄心壮志。”

“就像人生中经常遇到的那样,偶尔候我们不经意的 、视之为次要和附庸的东西 ,反倒是真正最重要的东西 ,仅仅是刚开头自己浑然不觉。”于赓哲感慨,在长安求取功名这条路上,李白杜甫等人是失意的。“仅仅不过他们不知道,长安的失意成就了他们的诗歌 ,而他们的诗歌反过来也成就了长安”。

于赓哲提到 ,全天下读书人穷经皓首一辈子,把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去 ,有了庞大的群众基础,才能诞生出像李白 、杜甫 、王维 、白居易、元稹这样的杰出诗人。“唐朝诗歌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没了唐朝诗歌,中国的传统文化会失去很多光彩”。

闯荡长安的才子们也需要租房

有关唐朝的文艺作品,之因此能令人心驰神往,既因而那些风云人物,还因而唐朝社会生活的吸引力 。

在《烧尾》中,于赓哲带领读者回到大唐,走街串巷 ,一览真实的唐朝社会生活,如行卷、交友、宴会 、文坛传奇等。

盛唐长安真有“大唐不夜城”吗 ?其实仅仅有上元节前后3天的光景,此时不执行宵禁 。于赓哲写,后来伴随着商业的发展 ,甚至一度没了坊市制度的限制,中国商人的“996”工作制就开头了 。早在唐代,夜市就已经出现  :“夜市千灯照碧云 ,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夜看扬州市》)。“沿溜入阊门,千灯夜市喧”(卢纶《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君到姑苏可见 ,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

于赓哲提到 ,与科举文化相关的唐代社会生活有“慈恩寺塔题名”“探花宴”“曲江宴饮”“烧尾宴”等  。进士们的曲江宴饮是全长安人都不想错过的盛景——进士考中后,要去慈恩寺塔(大雁塔)题名,然后在曲江亭举行宴会。

唐代科举每次取士30人左右 ,录取比例大概在2%,整个唐代进士也不过七八千人 ,但这依然为普通人进入上层社会提供了路径 。

《烧尾》中还写了特别“人间真实”的一点 :为了理想闯荡长安的才子们 ,也需要租房  。

于赓哲表示 ,租房子的不仅有买不起房的人,还有进京赶考的书生 、外地进京的人和办事的官员。科举考试时,全国各地来的考生最青睐3个坊,即崇仁坊 、宣阳坊、亲仁坊 ,在这3个坊租房的人最多。“为什么他们喜欢住在这里?因而这里离尚书省选院 ,也就是举行科举考试和吏部铨选的地方比较近。平康坊刚好开在这3个坊中间 ,边上还是东市,一条龙服务,购物方便,喝酒吃饭方便 ,娱乐也方便 。”

而杜甫根本租不起长安城内的房子 ,仅仅能在长安东南郊外租房 。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年轻时的白居易租在常乐坊,但不久又搬了出去 ,因而昂贵的房价问题。搬走后 ,白居易跟元稹  、周谅等人在永崇坊的华阳观租房居住 。于赓哲说,因而宽容和租金低廉 ,当时很多“无房族”住进佛寺道观——唐代的寺院和道观功效很丰厚  。

于赓哲提到,因而路远 ,白居易要早起上朝,曾写诗哀叹冬天寒风把耳朵都快给吹裂了。不过,白居易晚年过得相对逍遥 ,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自古以来租房族的日子都不好过,但这也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 ,希望正在租房的你打起精神。”

除了“文人侠客梦” ,唐朝还有哪些“人间真实”

很多人对于唐代文化的想象和好感  ,自带“文人侠客梦”的滤镜 。于赓哲说,其实真正的唐朝更加丰厚 、更加立体,希望大家不要用标签化的眼光来看唐朝 。

《长安三万里》的一大特别之处是,除了文人诗酒江湖 ,还刻画了金戈铁马的战场。

“《长安三万里》讲的是文人 ,但是开头结尾都是战争。”于赓哲说,唐朝最初的统治集团是从“关陇集团”开头的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 ,关陇集团有个特点是‘入则为相 ,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就是说不分什么文臣武将” 。

“我可以用北京的两个地名来形容一下唐朝:高度崇文 ,极力宣武。”于赓哲的《烧尾》写文人,《凌烟阁》写武将。在《凌烟阁》一书中 ,“功臣图谱”串起大唐300年盛衰史 ,讲述了24位功臣如何缔造了大唐基业,又是如何影响了整个唐代历史的发展走向 。

“在文武两方面 ,唐朝已经做到了均衡,并且在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这是一个相当难得的时代 。我两本书共同推出,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地来看待这段历史。”于赓哲说 。

于赓哲特别提到 ,讲唐朝的故事,离不开女性。《烧尾》一书关注到了众多唐代女性的故事,如薛涛 、上官婉儿 ,以及宋氏姐妹等。上官婉儿自幼和母亲一起被收为官婢,跟随母亲郑氏学习 ,13岁被武则天看中 ,成为她的秘书,迎来人生的转机 。

尽管这些女子在历史上仅被视为站在“才子”身旁的“佳人”,但是这本书呈现了她们在历史褶皱中舒展开来的真实姿态。

于赓哲说:“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女性参加科举的 ,但是唐朝的女性又比其他封建朝代女性的性格更加活泼外向 ,更加自由 ,受教育程度也比其他时代要高 ,因此也诞生出了相当多的才女。我们讲唐朝的故事,不讲女性 ,那将缺了一大块,唐朝女性可比其他朝代女性故事多多了,她们太有个性了 。”

《长安三万里》塑造了一个虚构的女性人物“裴十二” ,剑法超然,却因而是女儿身无法建功立业,她成了很多观众心中的“意难平”。

于赓哲书写唐朝才女 ,就是希望大家目光不要仅仅聚焦科举场上那些男性风流才子们 。“我们也得看到有多少女性,‘自恨罗衣掩诗句 ,举头空羡榜中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兴化

电话:0781-986328

传真:0781-986353

邮箱:baitaqu2362@126.com

0.1494

Copyright © 2023 Powered by 福多多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知乎百科  sitemap